在岁月的长河中,有些人的故事如同静谧的河流默默流淌。却能深深的触动人的心弦。今天我要讲的就是这样一位老共产党员。他叫张明,是我们村一位普通的老人。然而他的生活却充满了不普通的色彩。老人今年已年逾八旬,却依然精神焕发,眼中闪烁着坚定和执着的光芒。他的一生可以说是一部充满着奋斗与奉献的欢乐史。
张明同志年轻时响应党的号召,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,在部队就加入了中国共产党。他深知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一切行动听指挥。党指向哪就要奔赴哪。哪里有困难就要奔赴哪。那时他就怀揣着满腔热血,立志要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终生。退伍回乡后,他虽脱下军装,仍以一个革命军人和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。在担任村干部时以身作则。想为群众而想,急为群众而急。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为村里的三个自然庄修了一条灌溉渠,是他设计引水路线,组织群众亲自参加劳动。为了提前把水引到农田,他自制一把铁锹,不分昼夜和群众干在一起,手磨破了,咬紧牙关继续干,同龄的群众要换下他的铁锹,让他休息一会,他总乐呵呵的说等水渠通了再歇吧。经过干群十余天的苦战,一条长约千米的水渠终于完工,看着清澈的渠水流向农户的田里,他会心的笑了。
修建众兴水库张明同志带过那把铁锹;滁河支流开始挖,张明同志用过它;哪里有土石方工程,哪里就出现过他。
80年代村里一所小学的校舍土草屋,又窄又矮,破烂不堪,光线很暗,张明同志看在眼里,急在心里,召集村两委人员,在会上讲了十分感人的话:我们再穷不能穷学校,再苦不能苦孩子。会后是他率先出资,在他的感召下,村干,教师上下一心,筹资数万元,将校舍彻底更新。在施工过程中,为减少开支,又是他抡起那把铁锹带领村干部等人把校舍基础工程做好,仅一项就节约了近万元。校舍改变了。通往学校的道路也是他和村干部及学校老师们自己动手修的,那段时间里,铁锹声,石头碰撞声,大家的笑语声,那才叫声声飞扬,一条宽阔的沙石路就是在这样的欢声笑语中铺好的。
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,党对居民环境的重视村村通提到一议程。在对各自然庄环境改造过程中遇到一些拦路虎,阻碍环改工作。又是他扛起那把铁锹,带头协助工程队人员修路基,哪条路有困难,哪里就有他的铁锹声。
张明老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着什么是合格的共产党员,他虽已退下来了,但他不忘初心。 仍协助年轻一代做好村里的各项工作。村里无论是人居环境的整治,还是危房改建,无论是农田基本改造,还是道路拓宽建设,仍然能够看到肩扛铁锹的张老身影。
今天当你步入我们村,一个叫王岗的自然庄时。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一个古老的四合院。院内花草葱茏,几株老槐树枝繁叶茂,张明老人就在这个院子里安享晚年,而那把随着他征战近一生的铁锹。老人还经常拿出来擦一擦,摸一摸,那是陪着他一起为人民服务的“老伙计”、“老战友”。
肥东县众兴乡联合社区:张武海